BD00244_0070_01

吳三連1988年(民國77年)3月10日日記

  •   此為吳三連寫於1988年3月10日日記,本日吳三連如常閱報、運動、練習外丹功,由外丹功老師作陪。下午由月美陪伴一起到吳氏宗祠散步。吳三連二舅陳永森自日本回來,本日特來拜訪吳三連,為吳三連九十祝壽贈送匾額。   日記中提及的外丹功,為吳三連中風後為了復健,平日強身健體的運動。另本日來祝壽的陳永森是吳三連夫人李菱的二舅,雖年紀較吳三連輕但輩分高,吳三連依然隨夫人稱呼陳永森為二舅。陳永森為台南人,留學日本後常居該地,潛心習藝十三年,除膠彩畫外,精通各樣技藝包括油畫、工藝等。曾二次奪下日本白壽賞,為該獎項第一位非日籍人士得獎者,是台灣藝術史上重要的台籍旅外藝術家。留日期間無家庭後援,學業工作有時無法兼顧,蔡培火、吳三連、李菱等人知曉後,給予其鼓舞與實際支持,吳三連並替其出資部分學費。 1935 年陳永森搬入吳三連於東京的寓所, 吳氏甚至借出約八疊大的空間給予陳永森作畫室,不遺餘力地支援其在日本學藝。後吳三連遷居至天津,陳永森仍居於該處,直至二戰期間寓所被炸毀為止。在此十多年間,陳永森大量作品完成在那裏。 外日記中提及的吳氏宗祠1956年11月落成在南京東路,1950年代吳三連出任首任民選臺北市長後,許多吳氏宗親便與其商量組織宗親會、設立宗祠之事,吳三連本其慎終追遠、重視水源木本之觀念答應。1952年「臺北吳氏宗親會」正式成立,由吳三連任會長,並決議成立「吳氏宗祠」,宗祠興建委員會長亦由吳三連兼任。在其多方奔走下,於1953年成立了「財團法人讓德堂」,耗費三年終於建成了南京東路之舊祠堂。然因臺北都市中心逐漸繁榮,讓德堂原址之地價稅高漲不堪負荷,1971年吳三連在徵得宗親同意後,將宗祠原址改建為今「泰伯大樓」,收取租金以維持宗親會之運作費用。透過吳三連的政治手腕,終於在原為農業用地的現址取得宗祠之建照,讓德堂得以在1978年遷至頂北投現址,並持續地作為臺北吳氏宗族們祭祖與聯誼的場所至今。今年為吳三連九十大壽之年。


  • 【基本資訊】
  • 典藏編號

    BD00244_0070

  • 日期

    1988-03-10

  • 主題知識架構

    媒體相關、家庭生活、人際網絡

  • 相關人

    吳俊民、月美

  • 關鍵字

    閱報、聯合報、吳氏宗祠

  • 資料取得來源

    吳三連家屬

  • 參考資料

    蔡金燕,《吳三連傳》(台北:臺灣省文獻委員會,1997年)。


  • 【其他資訊】
  • 資料類型

    日記

  • 歷史分期

    戰後

  • 提供者

    吳三連家屬

  • 撰寫者

    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 【權利註記】
  • 圖片權利註記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 描述權利註記

    創用C.C姓名標示3.0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