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榮1943年3月21日日記
-
此為吳新榮寫於1943年3月21日日記。本日吳新榮收到次男南河佳里國民學校入學許可通知。下午黃百祿、黃奇珍、毛昭癸等十幾位友人來訪,暢談暢飲度春宵。 台灣在日治時期的初等教育是由公學校與小學校所構成,公學校教育始於1898年,主要是針對台灣人設計,有別於日本人所就讀的小學校。1919年頒佈的《台灣教育令》目的在把台灣人教化成純粹的日本人,1922年新的《台灣教育令》,則以台日共學制為目的,希望台灣人和日本人有相同的教育機會,但實際上並未具體落實,日本人與台灣人受教權的不同,由小學校和公學校的教科書就可看出差別,小學校採用的是日本文部省編纂的,而公學校採用的則是由台灣總督府所編纂的。之後,日本進入戰時體制,以軍國主義為原則,實行皇民化政策,1937年禁止台灣漢文學校傳授漢文。到了1941年為爭取台灣人的認同與支持,將小學校與公學校合併改稱為「國民學校」,想藉由此一新的教育體制,達到全面皇民化的目標,但因課表的不同而分為日人就讀的「第一號表國民學校」,即改制前的小學校,以及台灣人就讀的「第二號表、第三號表國民學校」,即改制前的公學校。吳新榮的小孩南星、朱里、南河就讀的甲種國民學校,即為第一號表國民學校,也就是由佳里小學校改制的東國民學校。 吳新榮在思考孩子們的教育問題時,為了讓孩子們能受到與日人小孩有同等的受教權而選擇小學校。為此,吳新榮曾詢問周約典意見,周約典也贊成吳新榮讓孩子們就讀小學校,受到鼓勵的吳新榮便要求家中成員,儘可能以國語(即日語)與小孩交談。他認為這是小孩進小學校的必備條件,在入學後不至於和別人產生距離,他更認為進好學校就讀很重要,同時誕生優秀素質的孩子更為重要。
- 【基本資訊】
- 典藏編號
CD00010_0049
- 日期
1943-03-21
- 主題知識架構
休閒生活
- 相關人
吳南河、吳南星、吳朱里、吳南河、黃百祿、黃奇珍、毛昭癸、蔡清塗、許天成、楊藏興、黃騰、徐清吉、大友一郎
- 關鍵字
佳里國民學校、甲種國民學校、樂春樓
- 資料取得來源
吳新榮家屬
- 參考資料
彭煥勝編,《台灣教育史》(台北:麗文文化,2009)。、許佩賢,〈初等教育〉,《台灣大百科全書》,2009年9月24日,http://nrch.culture.tw/twpedia.aspx?id=3809,擷取日期:2020年6月17日。、黃際錬口述,黃上晉等整理,〈黃際鍊口述歷史〉,《台灣大學校史館》(2008.12.9),https://www.lib.ntu.edu.tw/gallery/Oral/06_20081209_HuangJiLian.html,擷取日期:2020.6.1。
- 【其他資訊】
- 資料類型
日記
- 歷史分期
日治
- 提供者
吳新榮家屬
- 撰寫者
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 【權利註記】
- 圖片權利註記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 描述權利註記
創用C.C姓名標示3.0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