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新榮1947年2月20日日記
-
此係吳新榮寫於1947年2月20日日記。因昨日(2月19日)寒風凜冽,吳新榮擔憂養殖副業與當前主食番薯受影響,使糧荒問題加劇,同時亦提及米、魚價格過高,恐成為「政治危機」。 戰後初期,因當局厲行計畫經濟,再加上官場貪污舞弊、用人不當、公營企業經營不善等因素,促使臺灣通貨膨脹、物價飛漲。1945年終戰之時,一斗米約六十元,據吳新榮1947年1月31日記述,當時米價已破三百元,本日記述則已超過四百元,同時其亦於日記中常提及因糧食短缺,三餐多食番薯,以及當時尚有天花等疫情流行之事,可從中印證戰後初期臺灣動盪不安的社會情勢。又據1946年下半年起,美國駐臺北領事館給美國國務院的〈臺灣情勢報告〉中,亦提到中國政府的失政與臺灣民怨四起,並如同吳新榮於日記中對政情的擔憂,預言「短期內將發生暴動」,而於1947年2月底,臺灣確實即因臺北查緝私煙案,引發大規模的「二二八事件」,吳新榮與其父親吳萱草亦曾因此事件被捕。
- 【基本資訊】
- 典藏編號
CD00014_0024
- 日期
1947-02-20
- 主題知識架構
時局與社會變遷、事業經營、家庭生活
- 關鍵字
糧荒
- 資料取得來源
吳新榮家屬
- 參考資料
李筱峰,《解讀二二八》(臺北:玉山社,1998)。、陳翠蓮,《百年追求:臺灣民主運動的故事 卷一 自治的夢想》(新北:衛城,2013)。
- 【其他資訊】
- 資料類型
日記
- 歷史分期
戰後
- 提供者
吳新榮家屬
- 撰寫者
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 【權利註記】
- 圖片權利註記
受著作權法保護-僅限於本平台有限度公開瀏覽
- 描述權利註記
創用C.C姓名標示3.0台灣及其後版本(C.C BY 3.0 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