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強愛國」年代的花蓮輪之旅/王韶君
吳三連在1980年7月13日的日記中如是寫道:「本人與樹民家族坐花蓮輪赴花蓮觀光,上午九時基隆港出發。」這則日記極為簡短,卻足以帶我們回到1980年的臺灣,重新認識那段時空背後承載的歷史。
日記中提到的「花蓮輪」是1970年代行駛於基隆與花蓮之間,亦是花蓮民眾經常使用的觀光船兼海上交通工具。1975年7月19日舉行首航,便是由時任臺灣省主席的謝東閔在基隆港第二碼頭主持首航典禮。 花蓮輪由豪華快輪公司經營, 1980年代,正值官方推動「自強愛國」的時期,當時董事長為謝敏初(1914-2008),即謝東閔(1908-2001)之弟, 同時謝敏初與吳三連亦有姻親關係。
1975年7月19日舉行首航,便是由時任臺灣省主席的謝東閔在基隆港第二碼頭主持首航典禮。 (《自立晚報》1975年7月19日,1版)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現今看來極為平常的海上輪船旅行,當時可是充滿「愛國」情操!
1978年底,時任美國總統的卡特(Jimmy Carter,1924-)宣布自1979年1月1日起,正式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此消息一出,驚動臺灣的中華民國政府,各界紛紛發起「自強愛國運動」。 經營花蓮輪的豪華快輪公司亦隨即響應,立刻捐出二日營運所得近一百萬元,作為愛國軍備基金,此舉在當時被媒體熱烈報導。
經營花蓮輪的豪華快輪公司亦隨即響應,立刻捐出二日營運所得近一百萬元,作為愛國軍備基金,此舉在當時被媒體1熱烈報導。 (《自立晚報》1979年1月6日,7版)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1980年,臺灣各界處在「被斷交」的氛圍之中,官方發起、民間響應的「自強愛國」運動持續了相當一段時間。
由於臺灣在國際外交上遭遇此重大衝擊,為激起國人愛國情操,1980年,由臺灣學術界、工商企業界、新聞傳播界和宗教界等各領域人士共同組成「中華民國團結自強協會」,目的在於因應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後,在國際局勢上的窘境,並協調相關單位在海內外共同推動團結自強運動為宗旨,從組織成員和運作來看,相當程度有官方的介入。
該協會成立初期,由東吳大學校長端木愷(1903-1987)出任理事長,吳三連為副理事長,沈君山(1932-2018)為秘書長,後因端木愷臥病,改推吳三連為代理理事長,1984年2月正式擔任理事長,至1987年卸任。
1980年,臺灣社會尚處在戒嚴時期,受到《戒嚴法》的限制,人民在集會、結社、言論、出版、旅遊等方面皆受到相當程度的限縮。 然而,從吳三連在日記中記述他與家人搭乘花蓮輪的經驗,可以看出當時民眾參與海上活動的限制似乎有「鬆綁」的傾向。
1979年的《自立晚報》即有不少與旅行社、觀光遊覽相關的旅遊廣告資訊,可以明顯感受到臺灣社會興起的休閒意識與觀光熱潮。當時,搭乘輪船至花蓮旅行可謂頗為流行的海上休閒活動,花蓮輪的每日航班,在夜間從花蓮開往基隆,翌日白天再從基隆開到花蓮,單程航行距離為167公里,加上又可載運汽機車, 對住民與旅客而言相當便利,各大旅行社亦販售花蓮輪船票,可以想見其受歡迎程度。
搭乘花蓮輪觀光的橋段也被運用在小說中。1979年1月,在《自立晚報》上連載署名作者為「林盈如」的戀愛小說〈花蓮輪之戀〉, 該小說是以輪船大副男主角與自美歸來的女主角的戀愛故事為背景,透過兩人的對話,以及一起到花蓮觀光的旅程,開展出結合花蓮港開發、蘇花公路、十大建設、原住民等多種議題所寫成的戀愛故事。特別是,每回小說專欄旁,亦會刊載不少與旅行觀光、花蓮輪有關的廣告資訊,從新聞傳播的觀點來看,〈花蓮輪之戀〉可說為宣傳花蓮港旅行增添不少浪漫風采。
以花蓮輪為背景在《自立晚報》連載的小說。 (《自立晚報》1979年1月10日,8版)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
1980年2月北迴鐵路全面通車後,臺灣的交通又有新的樣貌,可供市民選擇的交通方式增多,搭乘花蓮輪旅行的熱潮漸退。加之1983年,在一場颱風後,花蓮輪擱淺於南濱海岸,拖回港口後即報廢解體。
吳三連於1980年7月13日所寫的這則日記,乍看只有日常的描述,然而,當我們隨著文字回溯過往,不僅可嗅出「自強愛國」年代的氣息,從太平洋上的洄瀾遠眺,亦可觀看當時臺灣社會的不同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