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人‧那些事-【小鎮醫師吳新榮的二三事及其時代】


				

       1939年起,吳新榮先後當選佳里街協議會員、麻豆及佳里街上水道組合會員,在皇民奉公會佳里街分會中擔任生活部長;已經初步取得政壇成就的吳新榮,自然將目標投向了經濟層面。吳新榮不僅將佳里油肥視為營利的副業,更將其視作聯絡地方人脈,團結新興勢力,同時為自己及其他發起人增加經濟背景的一項創舉,是以吳新榮在當時雖自認為石錫純一派,卻與具有黨派的緊密性和年青人的幹勁的方派靠近,便是希望能以佳里油肥的成功,走向實業界。

 

一波三折的成立之路

       雖說吳新榮對佳里油肥抱持著非比尋常的期待,但於日本殖民社會中開設所謂株式會社絕非易事,光是在取得經營許可,便是一場攻防戰。在當時除了吳新榮及其友人所組成的佳里油肥外,尚有以楊金城、楊萬福為首的舊商人一同競爭,吳新榮在此事上發動了人脈關係,向勸業課長藤原、特務河崎又一等日本籍官員請託與諮詢,總算在年底前通過檢查,成功獲得了設立許可。但能成立,不代表能製油。人員、資金、工場等問題接踵而至外,由於只通過了肥料檢查科的審查,「佳里油肥」竟處於不能製油的尷尬局面。在此情形下佳里油肥先是從麻豆購入炒豆機,並收購周縛、鄭定兩位於七股路北側的土地與施祐的舊倉庫,算是正式開始進行建造與機器裝設時,又遭到經濟警察調查,結果不但要繳交自白書,還被勸告應「樂捐」三百圓國防獻金。由這些過程與波折可以看出在當時此類株式會社的成立,實需政治與經濟兩方面皆具一定實力,方能達成,也難怪吳新榮於1941年12月22日日記中,將佳里油肥工業株式會社的成立視為政治與經濟的雙重成就。

 

另闢蹊徑,養兔組合

       在佳里油肥逐漸起步,展開營運時,吳新榮卻得知了一個對於此項事業而言,堪稱天崩地裂的消息:臺灣將成立一個大國策性的製油公司,因此所有原料全都會被收走。隔天佳里油肥會社幹部會議上,面對此難題的眾人也只能得出維持公司組織,停止資金流動與營運的結果;在此時,先前奮力爭取,群力建設的佳里油肥,已然成為國家政策的犧牲品。此後為了將已建造的工廠部分加以利用,吳新榮曾與佳里油肥主事人、同時也是吳新榮多年好友的徐清吉商討對策,嘗試轉型製菓工廠未果,又遇上了政府斷電。就在此時,彰化的李君晰提供了另一條出路──養兔。

 

要政府核准用電,目前並不簡單,我有一個別的計畫,先著手做,再一邊考慮這個問題。我的計畫經研究調查結果,已經到了可行階段,現在正在找適當地點將它付諸實施。那就是養兔事業。如果你同意,股東們又肯合作的話,我就把養兔計畫提提供參考。我想在這個人手不足時候,糧食漸見缺乏時代,養兔有很多好處。而且油脂工廠附近一帶又是一望無際的畑,兔的飼料全年不匱乏,農民可以將它做家庭兼業,工作簡單,老人女子小孩都能勝任,兔肉又是暫時下很好的營養補給源,兔皮可以防寒,而且兔的繁殖很快。

佳里油肥工業株式會社肥重新改組後,展開養兔事業。同時成立北門郡養兔組合,並將以養兔為副業的家庭進行組織。並出版《養兔の理論と實際》一書推廣。

資料來源:財團法人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收藏

       李君晰作為活躍於彰化工商界的商人,分析當前戰時體制下,獲得政府使用電力的核准極難,故建議吳新榮將經營項目由油脂轉向在當時同樣短缺的肉類與毛皮。其意見得到了佳里油肥的一致同意;是以佳里油肥重新改組,以三分之一的股份換取資金,展開養兔事業。同時成立北門郡養兔組合,將300多家以養兔為副業的家庭進行組織。至此,佳里油肥的構成由台南人士與李君晰的三和物產兩者為主,而原來以製油、製肥,和農作物加工品的業務,也轉向生產兔肉罐頭與兔皮製品。

 

製油事業的開展

       雖然養兔事業在與北門郡養兔組合的深切合作下逐步走上正軌,但吳新榮與佳里油肥並未放棄製油的業務,在此期間多次提出製油的企業許可,終於在1944年時獲得製油許可。

 

……歸途到油肥會社看工事之進行情況。企業許可也許就會下來,今秋也許很快就可開工也不一定。

……徐君依當局的指示,再度提出了製油的企業許可,故來探聽其動向。

……傍晚徐清吉來訪,告知佳里油肥會社的企業許可已正式發下來了。加上兔肉加工的企業許可雙方並進的話,這個會社應該有些可觀的成果。

……傍晚,去拜訪蘇新君,談些製油許可後的發展策略,以及針對油肥會社總會的營運策略。

 

       這些日記中的紀錄,顯示佳里油肥雖因政策因素暫時改變營運方向,但仍然希望能進行製油的生產業務,為此徐清吉多次代表佳里油肥申請製油許可,但因時局因素,直到1944年方獲得北門郡的許可。雖然工廠建造時因施工意外而失火,但在搶修後迅速展開製油業務。而吳新榮之所以如此積極於此,或有當時民生環境的因素。

 

佳里油肥工業會社的胡麻榨油,七日開始堂堂作業。郡下不用說,曾文郡、新化郡、新豐郡等地的原料也都陸續送到。尤其本郡的生產不很多,但存量不少,可見臺灣人對麻油有多大的需求。雖有了原料,但榨油效率不高,是因為對工場經營的陌生。即使今年不能獲利,只要對社會有所貢獻就心滿意足了。

……昨日到將軍去時,談話中赤木校長說到欠缺脂肪很糟糕,所以今天帶了八瓶麻油相贈,亦即校長兩瓶,其他老師們各分一瓶。在缺乏脂肪的時候,從油肥會社分到的剩餘油,多少也算是年終禮物,受贈者必定很高興吧!

……顏水龍君和莊松林君帶第四部隊的上町主計曹長來視察油肥會社的業績,結果是部隊在一年中須用到十二萬斤的食用油,如果辦好手續,就可正式訂貨。如能如此順利進行,則會社不用擔心沒有工作,而且此工作可沿著戰爭路線順利發展。

 

       在以上日記的描述中,都可得見油脂在當時台灣的缺乏原因並非原料上的不足,而是在食品加工的環節出現缺失,而佳里油肥則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北門郡及周邊其餘地區的油脂供需問題。而戰爭情勢持續膠著的情勢之下,除提供民眾所缺乏的油脂外,佳里油肥也接洽了軍方的訂單,在迎合日本戰爭路線的同時,致力使其能在此嚴峻的環境下繼續存活。

 

戰後的戛然而止

       自1941年伊始,佳里油肥便是吳新榮重要的企業參與活動之一,為其奔走、洽商,花費的時間、精力與金錢可說是無可計數,但在1946年後,吳新榮便不再於日記中記錄關於佳里油肥的相關訊息,關於這家歷經重重阻礙,在戰爭中努力壯大的會社最後到底有著怎麼樣的結局,雖然吳新榮並沒有留下總結,但我們能自其他合夥人與經營者的記錄中略知一二。

 

我想起了我於民國三十二年與新榮兄等佳里人士共同做了一番事業,但該事業於美國飛機轟炸本省時,受到很大影響,廠房部分被炸毀,因此使該事業基礎也蒙受重大打擊,光復後又未重整旗鼓,遂將事業解散清算。

 

       由李君晰所言,佳里油肥之所以在戰後解散,極大程度上是因美軍轟炸所造成的破壞,而在當時積極參與地方政治的吳新榮及其友人眼中,可能已是無可挽回的產業,是以乾脆將其資產清算;而戰前眾人汲汲營營的佳里油肥株式會社,也就此消失。

 

結論

       佳里油肥雖非吳新榮親手創建,但在其中亦能窺見吳新榮交友人脈,經濟運作與其的深刻連結。雖然其自成立到解散,只有短短5年的時間。從初期較為寬鬆的環境中謀求地方人脈與經濟背景,到中期因戰爭體制逐步掌控社會資源而運行困難,再到結合戰事需求而另闢蹊徑,主、副業皆得以營運,最後因戰火所造成的破壞而結束。除為我們展示吳新榮在小鎮醫師、文學作者等身份外的另一面外。也反映日治時代末期,臺灣中小型製油企業發展的情形。